武道芳,女,1942年6月出生,和縣城南鄉沈家山人。廬劇演員,民間藝術家。1956年,在縣文化部門舉辦的文藝調演中,以表演唱《十雙紅繡鞋》嶄露頭角,并赴蕪湖專區匯報演出。
1957年,被縣廬劇團招為學員,專攻青衣花旦。因她個頭較高,身體較魁梧,多扮演正面人物形象。1963年,她在現代戲《妯娌之間》中扮演馬秀姑,榮獲蕪湖地區戲曲匯演優秀獎。“文革”后,劇團停止一切排練和演出,她先被調到西梁山窯廠當制作磚坯的工人,1973年,又被調到西埠水泵廠當翻砂工。幾年后,再次被調到縣糧機廠當油漆工,直至1980年提前退休。
1980年后,民間劇團“忽如一夜梨花開”,遍布江淮大地。武道芳此時常年在皖中一帶鄉間演出,受到群眾熱烈歡迎。
在表演藝術上,她大膽地將皖東、皖中地區的民歌(如山歌、秧歌、船歌、漁歌、茶歌、門歌等)和民間小調(如旱船調、龍舟調、采茶調、搖籃曲等)有機地揉進了廬劇的唱腔之中,還偶爾插入一些高音花腔。其演唱特色是,音域寬廣,音色柔和,吐字清晰,口語易懂,委婉合韻,高低轉換自如,表演真摯感人,充滿了皖江地區生活情趣和鄉土氣息。最精彩的是,她從小練就了“三聲小鑼到臺口”——張口就唱的硬功夫,形成了獨特的老腔廬劇——“武道芳唱腔”。安徽省有關文藝團體曾組織青年學員專門學習“武道芳唱腔”。
1981年某一天,安徽海威特音像公司將大批音像設備運到了和縣五顯集,為正在演出的武道芳錄制音像磁帶。后來,武道芳的大部分作品被拍成多部、多集電視連續劇,被大陸和臺灣等地多家音像出版社和音像公司灌錄成大批量的音像磁帶和VCD光盤銷售。
1988年武道芳被省內戲劇界特邀參加了“安徽省民間表演藝術家協會”,并被推選為協會主席。1995年9月10日,鑒于武道芳對廬劇表演藝術的突出貢獻,她被特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藝術界名人作品展示會》系列大展,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其參展作品《皮氏女三告》等經典廬劇榮獲優質獎。2006年,其藝術成就和突出貢獻受到省內外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安徽日報》首先以《遲開的山花》為題進行了宣傳,和縣電視臺也拍攝了《遲開的山花》專題片予以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