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烈士張智錦
張智錦(1918-1942)和縣香泉人,1918年10月8日(農歷)出生,自幼家貧。父親張禮林,除耕種少量土地外,主要靠幫人放鴨為生。張智錦11歲時在私塾讀書,三年后因患骨髓炎,無力求醫,致跛停學。他勤奮好學,不懼病魔,尋求真理,關心國事。在任私塾老師時,關心青年學子,傳播進步思想。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發生后,他在《述我立場》一篇文章中,表達了自己抗日救國的滿腔熱忱。“我的主張是:既不能挽既倒之狂瀾,亦當作中流之砥柱,決不能同流合污,與世沉浮。”
1938年1月,新四軍第4支隊8團1大隊來和宣傳抗日,民運隊負責人宋超同志發現張智錦,積極培養引導,介紹他參加中國共產黨。新四軍東進部隊奉命撤離和縣后,他在極其復雜困難的條件下,堅持黨的工作,培育革命力量,先后發展偰懷鐳、浦玉民、王蘇民、郭如松等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成立抗日時期江和全地區第一個黨小組。他在《贈偰懷鐳》中寫道:
荏苒光陰似水流,楓紅露白又經秋。
舉眉荊棘英雄恨,觸目瘡痍志士愁。
紅雨打窗音寂寞,微風拂面意颼飗。
男兒漫灑新亭淚,不斬樓蘭誓不休!
1939年夏,省民眾總動員委員會直屬30工作團到香泉,組成中共香泉區委會。工作團肖習琛任書記,張智錦參加區委領導,宣傳發動群眾,秘密發展組織,掀起抗日熱潮。年底,國共摩擦加劇,工作團被迫撤離。1940年春,中共中原局指示:重新開辟皖東地區,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書記胡克誠派工委張智錦擔任香泉區委書記。張智錦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發動民眾,堅持斗爭,化裝乞丐,尋找組織,開辟新四軍2師與7師交通線,幾度護送首長渡過滁河,做出卓越貢獻。1941年9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機關,遷至滁縣花山,張智錦參加工委,擔任組織部長,兼香泉區委書記。1942年5月江和全縣委成立,張智錦擔任原職,兼管統戰工作。他在縣委領導下,發動江和全地區的革命群眾,爭取改造大刀會,發展地下抗日武裝,對國民黨鄉鎮政府人員開展統戰工作。1942年9月28日,在收編國民黨和縣特工隊長周宗漢時,由于叛徒告密,張智錦在突圍中受傷,不幸被日軍逮捕,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香泉曉山下慘遭日軍殺害。臨刑前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中國共產黨萬歲!”時年24歲。當代草圣林散之評價他是“一棵早殞的明星”。1956年4月中共和縣縣委、政府建立張智錦烈士墓,1982年11月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縣委黨史研究室編輯《熔巖》革命傳統教育讀本,收刊2011年清明節,智錦烈士犧牲70周年詩歌《智錦頌》,聊慰忠魂:
智殺倭寇浩氣翰,錦繡河山駐春光。
先播馬列主義好,烈火熾化不畏殘。
永志奮斗解民難,活軀何懼刀光寒。
心懷凌云九霄上,中華復興任君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