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 繼去年總投資136億元的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車項目落戶之后,處于“二次創業”潮頭浪尖的南京濱江開發區,昨天又有“航母級”大項目忙著“春耕”。
2018年3月20日,中興通訊南京濱江智能制造基地項目在濱江開發區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主要負責供應中興通訊全球無線系統設備及波分產品的制造,是中興通訊在國內重要的制造基地板塊。預計在2020年建成投產后,將在濱江開發區形成“強磁場”,帶動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去年下半年濱江開發區啟動“二次創業”以來,園區已經將近500億元大項目收歸麾下。經濟數據指標回暖上揚、重大產業項目頻頻落地、城市配套設施火熱開建……站在“二次創業”的潮頭浪尖,園區上下弘揚奮斗精神,為新一輪發展鼓起滿滿激情,奏響高質量、高效率優質發展的強音。
千億級產業集群 “揚帆啟航”
中興通訊成立于1985年,是全球領先的綜合通信解決方案的運營供應商,在全球四大通訊龍頭企業中綜合實力穩居前列。近年來,中興通訊持續加大對5G/4G、芯片、云計算、大數據、大視頻、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研發,在美國、法國、瑞典等地共設有20個全球研發機構,共有高端研發人員3萬余名。目前,中興通訊公司已全面服務于全球主流運營商及企業網客戶,智能終端發貨量位居美國前四。
2017年4月14日,江蘇省政府與中興通訊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及產業化創新資源,推動智慧江蘇建設,為實現省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兩聚一高”目標提供有力支撐。短短數月后,總投達200億元的中興通訊南京濱江智能制造基地項目便宣布落戶濱江開發區。
根據中興通訊去年9月發布的“2020倍增戰略”——到2020年中興通訊年銷售收入規模要超過2000億元,而此次落戶濱江開發區的智能制造項目,負責中興通訊供應全球無線系統設備的制造。根據產業發展規律,一個“航母級”項目的落地,必將形成產業聯動效應。業內預計,中興通訊的落戶還將帶動上下游企業就近落戶配套,初步估算,未來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將在濱江開發區崛起。
當前,智能制造已成為全球工業革命的主旋律,美國、德國、日本、中國四個工業大國相繼吹響了智能制造的號角,美國GE、德國西門子、日本豐田作為全球化領軍企業紛紛響應國家號召,爭先引領全球工業革命的方向。
作為中國的龍頭企業,中興通訊帶來的智能制造基地項目有多智慧?這將是參考中國制造2025及工業4.0體系架構打造的智慧工廠,“聰明勁兒”全球領先。
在生產調度環節,將實現端到端可視化、低延時、智能化;原材料入庫到成品出庫實現物流智能倉儲與配送;生產車間實現生產狀態自動感知、生產數據自動收集、產品數據實時分析、常規狀態自主決策、3D(危險、臟污、枯燥)工序自動化執行、生產系統持續改善。
濱江開發區人士說,展望未來,該項目前景廣闊。當前“通信服務消費”已經成為人類消費最基本及消費時間最長的服務,不僅像衣食住行一樣成為每天必不可少的服務消費,甚至消費的時間比人類每天睡眠的時間都要多。而在全球范圍內,能夠生產出提供“通信服務消費”設備及提供綜合通信方案的大型企業僅有四家:中興、華為、愛立信及諾基亞,該四家大型企業都是歷史累計投入了至少過千億元人民幣研發費用,處于全球通信設備制造及綜合通信方案遙遙領先的第一陣營。中興通訊智能制造(江寧濱江)基地的建設,恰恰踩準了2020年5G商用的機遇。
騰籠換鳳 推動產業提質升級
園區走到第十五個年頭,早已告別了依靠土地粗放式擴張支撐園區發展的初創期。向內挖掘潛力,重新優化資源,整合空間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是“一特三提升”的內涵要求,更是濱江開發區加速“二次創業”所面臨、所亟待破解的新課題。
濱江開發區在開創之初,曾引進了一批南京主城“退二進三”企業,絕大多數產品檔次低端、產出效率低下,卻占有了大量的優質土地資源,其中很多企業處于停產半停產甚至破產狀態。為此,園區拿出“刮骨療傷”的決心,集中精力、集中財力,著力突破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的制約瓶頸,挖掘新一輪開發建設的資源空間。“大換血”并非易事,園區實施分步走戰略,逐項突破。
首先“抄底摸排”。你究竟是優質企業還是低效企業,數字說了算,“以畝產論英雄”。按照省市區關于低效用地再開發相關政策規定,對園區工業企業用地規模、產業類型、土地利用強度、投入產出水平進行抄底排隊。通過抄底摸排、建立臺賬、上門約談,已初步清理出第一批閑置低效用地企業87家,其中用地企業43家。
處理方法不是“一刀切”,而是因企制宜,分類施策。園區對資產較清晰、有意向退出或股權轉讓及瀕臨破產的11家低效閑置企業,引入外來優質項目資源優先進行嫁接;對占有園區核心區位土地資源,企業形象較差、未按協議完成建設、產能低下、附加值低、社會貢獻小的12家企業,在企業自身無力整治改造提升的前提下,將采取嫁接、并購、轉型、回購等多種方式進行再利用;對長期未投產或少量生產,建設未完成的11家企業,跟蹤約談,摸清意向,排出可利用資源;對經濟糾紛較多、資產不清晰、資產清理期限較長、整治難度較大的9家企業,制定出一企一策的低效用地再開發利用治理方案。
依據省市區政策規定,制定園區《低效工業用地企業再開發辦法》,按照依法規范的原則,妥善處理企業低效用地再開發過程中涉及的權屬、債權等法律、經濟關系,把政策統一,把程序規范,把措施過硬,把細節落實,咬緊牙關、堅韌不拔地打好低效用地再開發這場攻堅戰。
目前,低效用地轉化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運用嫁接開發、倒逼提升、兼并重組等方式,總投資3億元的南京昌欣諧波減速器、總投資2.5億元的南京瑞潔特膜分離科技、總投資2.2億元的韓威南冷制冷、總投資500萬美元的馬波斯新型試漏機等項目已順利簽約。年內濱江開發區將確保完成低效閑置土地利用15宗。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總投資136億元的南京晶能新能源智能汽車項目,就是園區“騰籠換鳳”的經典案例。基于延續原有特種車輛制造企業的生產資質以及盤活存量土地的基礎,晶能汽車先期收購了破產企業嘉捷特種車輛制造工廠,并在此廠原地上進行改建和新建,在2018年將形成5萬輛新能源特種專用汽車的制造產能。此外再新建30萬輛新能源專用汽車和乘用車制造新工廠。
大力推進產城融合 現代品質新城崛起
濱江新城這些年雖然取得長足發展,但城市配套功能仍不夠完備,產業與城市的規模、品質都與現代城市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產、城、人”之間缺少深度交融,產城融合上存在著“兩張皮”的現象,以產興城、依城促產、產城共榮共生的理念還需要得到不斷的生動體現。
當前,園區把推進產城融合,建設現代城市作為“二次創業”的重要抓手,科學構筑未來產業強、城市美、環境優、百姓富的品質濱江新城大格局。
據介紹,園區經過十五年的發展,初期確定的51.12平方公里規劃區域已無法滿足“二次創業”發展需求,園區將以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產業新城建立為契機,爭取將濱江新城納入新一輪全市規劃調整范疇,努力拓展更多空間、資源,為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奠定堅實基礎。充分考慮園區發展和產業發展的適配性,把需求導向作為重要原則,立足濱江開發區總體規劃和組團規劃,高起點、高標準描繪園區未來發展藍圖。
未來,交通路網將更發達,園區將運籌健全水運、陸運、空運、高鐵等全方位、全互通的交通網絡。主動對接河西新城,加快推進省重點工程臨江大道江寧段的實質施工,確保年內道路主體工程具備通車基礎,提速與南京揚子江大道的暢通對接進程。
結合寧馬高速拓寬改造,加快推進正方大道、S002與寧馬高速全互通立交規劃建設,暢通大交通外部環境。優化園區內部路網結構,提檔升級道路規格和標準,形成以錦文路、金港大道、濱江大道、205國道為主支架的快速環線,同步完善公交樞紐站點建設,增加公交班次,完成公共自行車站點加密設置,并為園區部分道路增設慢行專用車道,切實解決園區“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需求。記者看到,一期改造的盛安大道、天成路、地秀路、繡玉路、寶象路等園區路網框
一個人要有精氣神,一座園區更要有精氣神。
去年啟動“二次創業”以來,濱江開發區可謂捷報頻傳。就像揮動了“魔法棒”,短短數月就將近500億元大項目收歸麾下。
園區精氣神的提振,彰顯于攻堅戰的進行之中,體現于產業強區的鏗鏘鼓點聲中。轉型、補短、改革,一串串拼搏而來的“碩果”,記錄著去年以來園區上下戮力同心的印跡。
濱江開發區創辦于2003年10月18日,今年已經走到第15個年頭。在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揚起“二次創業”風帆的責任,沉甸甸落在了濱江人肩頭。去年,一場全員動員會在園區舉行,宣布“二次創業”正式開篇。
大會傳遞出的思路簡單明確:只爭朝夕、大干快上!全員要有信心、有決心的投身二次創業,追趕先進開發園區。“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干、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而在河海大學,一個特殊的能力提升培訓班也開課了。濱江開發區年輕的一線工作人員重回課堂,展開腦筋激蕩。在萬千變化的新經濟發展浪潮中,固有的思維必須被打破,唯有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提升素質、增長才干,才能驅動園區跨越式發展。
第一個成果來得比預想中快。2017年6月14日,是濱江開發區“二次創業”征途上的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天,園區“二次創業”迎來首個大項目——總投資達86億元的卡耐新能源電池項目。該項目將在濱江開展新能源電池包核心生產基地及卡耐研發中心建設,未來將主要從事電池模塊、電池模組等產品生產以及新產品研發等。
9月,江寧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新城概念出爐。瞄準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轉型升級方向,江寧區高起點規劃,擬打造從吉山西至濱江的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新城,新城大部分面積處于濱江開發區。
11月,總投資達136億元的南京晶能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在濱江開發區破土動工,該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年產純電動專用車20萬輛、電動乘用車15萬輛,年產值達600億元,利稅可達70億元。
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去年6月至今,已經有10多個大項目密集簽約,涉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高端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近500億元,比2016年同期翻了好幾倍。
哪里有商機,哪里就有濱江招商隊伍活躍的身影。園區舉辦的智能交通國際論壇上國內外頂尖專家云集、星光熠熠;日本、韓國、泰國濱江招商推介活動好戲連臺,園區人主動出擊,積極跑動,選龍頭項目,抓產業補鏈。
一批在手重點項目也在加快推進。中船海洋裝備機電產業園、康泉現代化汽車供應鏈分撥中心等19個省市區重大產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當年完成投入40.1億元。其中,省重點中船海洋裝備機電產業園項目錨絞機廠房正進行主體建設和設備安裝,預計年底可建成試生產。
牢牢把握“一特三提升”這個牛鼻子,緊扣沖刺全省一流開發區的目標,濱江人振奮精神、全力以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開發園區對大項目的白熱化拼搶、百舸爭流中,用真金白銀的大項目,奏響了“二次創業”交響樂。
架煥然一新。
此外,蘇州外國語學校濱江分校已經簽約,德基酒店及城市奧萊、省人民醫院濱江分院等城市配套項目正在加快推進,為園區產城融合、功能完善、提檔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政務代辦中心、職業介紹所和江寧區不動產登記中心濱江服務大廳的運營,把園區效能服務、營商環境提升到了新高度……
園區負責人表示,濱江開發區承擔著加速江寧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拉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一方人民群眾的重任。2018年是濱江開發區乘勢崛起的一年,朝著建設全省一流開發園區的目標,濱江人將艱苦奮斗、埋頭苦干、奮力前行。
提振“精氣神” 大項目引領園區“二次創業”新崛起
一個人要有精氣神,一座園區更要有精氣神。
去年啟動“二次創業”以來,濱江開發區可謂捷報頻傳。就像揮動了“魔法棒”,短短數月就將近500億元大項目收歸麾下。
園區精氣神的提振,彰顯于攻堅戰的進行之中,體現于產業強區的鏗鏘鼓點聲中。轉型、補短、改革,一串串拼搏而來的“碩果”,記錄著去年以來園區上下戮力同心的印跡。
濱江開發區創辦于2003年10月18日,今年已經走到第15個年頭。在供給側改革、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揚起“二次創業”風帆的責任,沉甸甸落在了濱江人肩頭。去年,一場全員動員會在園區舉行,宣布“二次創業”正式開篇。
大會傳遞出的思路簡單明確:只爭朝夕、大干快上!全員要有信心、有決心的投身二次創業,追趕先進開發園區。“沒有條件創造條件干、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而在河海大學,一個特殊的能力提升培訓班也開課了。濱江開發區年輕的一線工作人員重回課堂,展開腦筋激蕩。在萬千變化的新經濟發展浪潮中,固有的思維必須被打破,唯有解放思想、開闊眼界、提升素質、增長才干,才能驅動園區跨越式發展。
第一個成果來得比預想中快。2017年6月14日,是濱江開發區“二次創業”征途上的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天,園區“二次創業”迎來首個大項目——總投資達86億元的卡耐新能源電池項目。該項目將在濱江開展新能源電池包核心生產基地及卡耐研發中心建設,未來將主要從事電池模塊、電池模組等產品生產以及新產品研發等。
9月,江寧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新城概念出爐。瞄準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轉型升級方向,江寧區高起點規劃,擬打造從吉山西至濱江的新能源智能汽車產業新城,新城大部分面積處于濱江開發區。
11月,總投資達136億元的南京晶能新能源汽車制造有限公司在濱江開發區破土動工,該項目建成達產后,將實現年產純電動專用車20萬輛、電動乘用車15萬輛,年產值達600億元,利稅可達70億元。
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去年6月至今,已經有10多個大項目密集簽約,涉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高端先進制造等多個領域,總投資額近500億元,比2016年同期翻了好幾倍。
哪里有商機,哪里就有濱江招商隊伍活躍的身影。園區舉辦的智能交通國際論壇上國內外頂尖專家云集、星光熠熠;日本、韓國、泰國濱江招商推介活動好戲連臺,園區人主動出擊,積極跑動,選龍頭項目,抓產業補鏈。
一批在手重點項目也在加快推進。中船海洋裝備機電產業園、康泉現代化汽車供應鏈分撥中心等19個省市區重大產業項目全部開工建設,當年完成投入40.1億元。其中,省重點中船海洋裝備機電產業園項目錨絞機廠房正進行主體建設和設備安裝,預計年底可建成試生產。
牢牢把握“一特三提升”這個牛鼻子,緊扣沖刺全省一流開發區的目標,濱江人振奮精神、全力以赴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開發園區對大項目的白熱化拼搶、百舸爭流中,用真金白銀的大項目,奏響了“二次創業”交響樂。
江對面馬鞍山和縣全面承接中興工廠的配套企業,大量工業用地和廠房招商中 入園咨詢 400-0123-021 ,葛局 13391219793
紅線為正在修建的預計2020年通車的錦文路過江隧道
目前烏江新區工業園與中興通訊南京濱江廠的行車距離約25公里
未來,南京錦文路過江隧道建成通車后,兩地行車距離將縮短到20公里以內,30分鐘之內可達
緊靠南京江北新區,打造大江北集成電路,5G通信,智能終端產業核心配套區,形成以臺積電、中興通訊、中電熊貓為核心的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目前,產業用地資源豐富,一期規劃產業用地800畝(下圖紅色區域)
烏江新區資源提供情況 —過渡期廠房資源
入園咨詢 400-0123-021 葛局 13391219793
工業用地 10萬/畝, 廠房租金 5-7元/平/月 歡迎中興配套企業前來選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