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廠房集聚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簡單說就是“賣腦子”、賣設計。它包括文化產業、設計類和建筑類三大塊。一些發達國家創意產業對GDP的貢獻居各行業之首。作為現代服務業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創意產業是二三產業的結合點。上海市有4000萬平方米的老廠房,每個廠房都有幾十年乃至近百年的工業歷史,它是上海民族工業的見證,也是上海民族工業發展歷史的縮影。然而,目前這些廠房要么閑置,要么廉價出租,有的甚至被直接拆除,開發商品房。
去年年底,上海市經委首批推出了田子坊、八號橋、創意倉庫、周家橋創意之門、設計工廠、時尚產業園、傳媒文化園等17家創業產業集聚區,總面積達30萬平方米左右,把老廠房特有的歷史底蘊、文化內涵,變成激發創意靈感、吸引創意人才、集聚創意產業的新載體。產業創意化,創意產業化,不但保護了老工業建筑、緩解了社會矛盾,而且符合科教興市的主戰略,形成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
讓創意延續歷史
蘇州河北岸,有一幢20世紀20年代修建的四行倉庫,外表滄桑,歷史厚重,但推開同樣厚重的黑色大鐵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現代藝術空間:灰色的水泥圓柱整齊矗立,白色的天花板向前延伸,黑色的樓梯,縱橫的鋼索,錯落的空間結構,簡潔明快的線條……這座有80多年歷史的倉庫,迎來了它的新生———創意倉庫。
伴著輕快的鼓點、優雅的音樂,模特們身著新潮服飾,閃亮登場,來回走著臺步,兩側的觀眾不時爆發出熱情的掌聲,這是英國時尚品牌推廣會……場地中央的街舞表演充滿陽剛之氣,流利的動作透著前衛和叛逆,燈光如絲,酒香醉人,創意設計領域的朋友們一同品酒、起舞,這正是經典威士忌芝華仕公司的Party……可愛的米老鼠睡在吊床上,機智的小熊維尼在探險,藍藍的天、綠綠的樹,這是創意倉庫的童話版———迪士尼童裝發布會……“創意倉庫保留了工業革命時代的印記,它是歷史,它是有價值的。它的價值遠遠比我把這棟樓拆掉以后所得的地皮價格高。”創意倉庫的設計者劉繼東如是說。1999年,劉繼東建立的四行倉庫是上海最早的創意產業園區之一,許多公司選擇到這里來舉辦文化商業活動。
12000平方米的倉庫里,有十幾家創意設計公司,其中大部分是有境外背景的創意工作室,以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環境藝術為主。他們看重的是創意倉庫的歷史元素。老倉庫的歷史文化底蘊、想象空間有助于創意靈感的激發,也有助于入駐企業展示自己的個性文化,這里擁有寫字樓、格子間所不具備的創意元素。劉繼東把倉庫60%的面積用作公共面積,他覺得創意產業的從業者需要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一同分享成果,一同創業發展。公共面積越大,越能融合。
四行倉庫外表依舊,倉庫里現代與歷史在交融,新興產業與古老建筑在對話…… 創意園區就是作品
在萬航渡路,有一座醒目的建筑:純藍色的外表上,縱橫排列著黃色的點和線。過路人可能想不到,這幢時尚的建筑,居然是一座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老廠房———亞洲電焊條廠。而現在這已經成為一座創意產業園區,名叫周家橋創意之門。廠房內部精心設計的角樓、錯層別具一格,路標、飾品也與眾不同。醒目的顏色、時尚的造型,與保存下來的大柱子、大鐵門,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現代與歷史在碰撞中融合。創意產業中心,本身就是總經理林良的個性化作品。
“創意之門本身就是我的作品,就是我的創意”,林良說,“整個園區要投入500萬元,預計三四年可收回投資”。
建立一座創意產業園區,離不開合適的“外殼”。林良告訴記者,“外殼”的歷史越久越好,離市中心越近越好。創意基地都偏愛廠房,因為廠房的高度夠大,有廣闊的想象空間。市區的舊廠房最受青睞。
尋找到合適的外殼,必須注入新的生命———內裝修。創意之門的公共部分由林良負責設計裝潢,為了吸引到時尚、頂尖的創意設計公司,林良力求與眾不同,保存一些原味。各公司的地盤則由他們各自負責。
林良曾開過畫廊,認識不少畫家朋友。在創意之門舉辦畫展,讓更多搞創意設計的人知道了創意之門。朋友帶朋友,在一期7000平方米的空間內,現已融合了設計、攝影、廣告、多媒體、會展等30多家創意產業公司,招商率達到90%。這些公司過去分布在不同的地方,周圍都是不搭界的行業,現在集聚起來,能更好的形成產業鏈。
創意產業園區的優勢很快得到了體現:長寧路街道兩側要搞美化工程,長寧區找到了創意之門。林良對各公司宣布消息后,設計、策劃、制作,樓上樓下、隔壁鄰居都成了合作伙伴。錦盒文化有限公司與畫家戴明德聯手,很快就開始設計了。 培育人才孵化產業
漕寶路上有一幢老建筑,老上海人可能知道,這是上海面包廠,從前上海市的面包大部分是這里供應的。現在,老建筑披上了深灰色的新外衣,上方醒目的寫著“DesignFactory”(設計工廠)。廠房內,橙黃色的走廊向前延伸,兩側是一間間的專業教室,或擺滿電腦,或掛滿了設計作品。學生們有的在全神貫注地搞創作,有的在熱烈地討論著作品,有的在聽課……
這就是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設計工廠”。與其它創意產業集聚區不同,設計工廠重在培養人才、孵化產業。這里既有視覺藝術、工業設計、動畫制作、版畫制作等教學實習基地,也有學生創意產業孵化中心。而從今年五月起,進入這里的人員范圍擴大了,從事創意產業的學生,兩三人組建一個創意工作室,憑一份商業計劃,經過篩選即可入駐。設計工廠提供18平方米的工作間,每月只需交納四五百元的成本管理費。
上師大美術學院常務副院長魏劭農告訴記者,文化創意產業需要既懂設計,又懂管理和創業的高素質人才,單純培育設計師不夠,還要培育其創業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并通過孵化讓其成為產業。美術學院規定,學生從大學三年級下學期到四年級上學期,必須到設計工廠進行全面實踐,帶項目學習。設計工廠通過與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和都靈理工學院等著名設計院校合作,將設立意大利設計中心。意方不定期派設計師來講課、交流,這為學生提供了國際化的教學背景。
產、學、研三位一體是設計工廠最大的特色,魏劭農自豪地介紹說,“產”包括了上師大美院設計中心和多家設計公司;設計中心面向中小型企業,他們普遍缺乏設計能力,設計中心可以為他們提供各類設計方案以及品牌形象、營銷方案等。“學”指工廠可以培育美術學院的七個設計類專業。一些國外大公司也參與進來,直接培養人才;“研”是指工廠內有城市公共形象設計中心和城市建筑與環境遺產保護研究中心。
作為公共設計的教育平臺,設計工廠目光長遠,著力培養既懂設計,又能創業的新興力量,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后續資源。
創意上海,設計未來。讓創意產業成為都市經濟發展的新亮點。留存歷史,注入時尚,創意產業園將為城市增添新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