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德州訊“我們改造的324.4萬畝中低產田上,都標有開發標識,這些土地成了特殊的品牌。”11月25日,德州農業開發辦主任劉宗生向記者展示了這種標識后說,“今冬明春,我們還要開發16.5萬畝。”
這種全國統一的標識,是農業綜合開發的內涵和水平的標志。德州813萬畝耕地中,過去有601萬畝屬于中低產田。全市累計投資13.5億元,按溝、渠、路、林、橋、涵、閘、 井、泵、房、機、電、管“十三配套”標準,進行開發治理。到現在,開發面積已占到中低田的54%,所開發土地全部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標準。通過改善生產條件、實行綜合開發,平均每畝土地增收200多元。
多種樹改善生態環境、少用水節約寶貴資源,是德州市中低產田開發的兩大特點。全市把推進大地園林化與中低田造林系統規劃,結合進行,開發區域內種植樹木3250余萬株,林木覆蓋率達到35%。建造輸水管道和推行噴灌、微灌,是主要節水措施,全市在治理區域鋪設輸水管道750公里,管灌面積已達125萬畝,噴灌、微灌面積分別達到44萬畝和75萬畝,節水灌溉總面積遠遠超過規定指標,年節水1億多立方。
該市實行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像創品牌一樣經營開發土地。他們因地制宜,把糧棉、林果、蔬菜和畜牧作為主導產業,建立起150萬畝標準化基地,引進23個示范項目,推廣普及了50多個良種和100余項技術,每年培訓農民5萬人次。“提高開發效益,必須走產業化之路。”全市選擇培植起145個面向開發區域的加工項目,扶持發展起90個產業龍頭,100多個產業化經營項目迅速膨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