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資選址33條
國內外的企業,尤其是一些世界級大企業,在選定投資地點和分廠的廠址時,有一整套的評價和決策模型。在全球化因素的帶動下,企業在別國設立辦公室、工廠、零售店和銀行的需求越來越大,這種甄選過程一般分為三步,首先是挑選進入國,其次挑選進入的地區或社區,最后確定具體地址。在選址時,企業的挑選參數包括:
(1)政府法規的規范
(2)政府對企業的態度
(3)政局的穩定程度
(4)文化事件
(5)經濟事件
(6)市場的位置分布
(7)勞動力的可獲得性
(8)勞動力的勞動態度
(9)生產力
(10)生產成本
(11)供應商的便利性
(12)交通條件
(13)能源狀況
(14)金融匯率
在決定進入哪一個地區時,外企一般考慮以下因素:
(15)該地區企業的愿望
(16)地方文化的吸引力
(17)稅收
(18)氣候條件
(19)勞動力成本
(20)勞動力可獲得程度
(21)勞動者對工會的態度
(22)公共設施使用的成本
(23)該地區對環境的管制和保護
(24)地方政府的傾向性
(25)原材料供應的距離
(26)與消費者的距離
(27)土地費用
(28)建設費用
在選定一個確切位置之前,大企業的經理們一般要考慮以下幾點:
(29)初選位置的可伸縮性
(30)火車、飛機、高速公路
(31)地段的限制
(32)所需的服務商、供應商的配合程度
(33)環保問題以上就是我們常常提及的投資者考慮的33條。
外企選址5大重點要素
一般說來,外企在進入某一市場時,優先或重點考慮的因素有以下幾個:
①勞動生產率這里相關的概念是勞動力成本(工資)與生產力的相關系數。比如說:一個工廠其系數可由以下公式推出:每件成本﹦每日勞工的成本(主要是工資)∕每日的產量每日的產量又取決于勞動力教育水平、培訓的水平及工作習慣。換句話說,如果勞動力的工作態度不認真或不負責,那么即便不要錢,外企也不會進入。
②外匯我國地方外匯政策與國家是同步的,如果國家沒有大的動作的話,某地在這個領域的運作空間不是很大。
③地域成本其中又分可見成本與不可見成本。可見成本指的是那些看得見而且可以精確測算出來的成本,如勞動力、原材料、稅收、折舊等;不可見成本指的是無法量化的成本,如教育的質量、公共交通設施、社區對產業或商業的態度,還包括生活質量的變量,如氣候、體育發展、報紙等媒體的發展情況。
④觀念包括國家、省、市對私有財產、污染、員工穩定性的觀念。這種觀念基本上構成了一個地區商業環境的框架。顯然,客觀地說,不少地方在這一塊的得分并不高,恐怕全國都是如此。
⑤與市場的貼近程度外企進入一個地區最主要的目的是貼近消費者,如果某個地區不存在對其產品的大量需求,那么企業是難以進入的。
國外企業選擇投資地,比較常用的是因素權數法,即把候選地址按每項指標,乘以權數再相加得出的分數即為該地的得分。迪斯尼在選擇上海還是香港作為其迪斯尼樂園所在地時,運用的就是這種方法。當然,迪斯尼考慮的因素比上表所列的要復雜得多,權數的考慮也更為科學。同時,招商引資過程中,城市營銷也需要工具,為招商引資的工作人員提供盡可能完整的營銷工具,也是必須之舉。比如:地方介紹的畫冊、VCD、幻燈片、書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