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也做眾創空間了!”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風潮之上,開發商對“眾創空間”樓盤開發的熱情持續高漲,于是各地城市出現了滿城盡是“眾創空間”的盛景。隨著“互聯網+”和創業時代的到來,地產商看到了轉型新方向——自年初毛大慶離職萬科做優客工場起,萬科、華夏幸福基業、SOHO、億達、瑞安等越來越多的地產商涉足眾創空間。傳統地產商具有場地、資金等硬件優勢,但在互聯網、金融等方面是短板,此次是想借助眾創空間的名號緩解庫存壓力,獲取更高的房租,還是真的要轉型?盡管藍圖描繪得很美好,但在業內看來,地產商還處于交學費的階段。
盈利模式受質疑
在地產商這個主體介入之前,國內的眾創空間已經如雨后春筍般接連不斷,各種“孵化器”層出不窮,諸如創客咖啡、創客工場、長租公寓、孵化器、科技園區等等,都是眾創空間的代名詞。但到目前為止,開發商們還沒找到成熟的盈利模式。
目前,涉足眾創空間的地產商都靠租金和物業收入獲利。很多房企只是希望借助眾創空間消化庫存,借助創業大潮為自己的寫字樓”鍍金”,繼而抬高租金創收。這種模式也可以盈利,但已經與打造眾創空間的初衷背道而馳。
地產商打造眾創空間還停留在提供辦公物業,卻沒有培育、引導創業者們如何創業,那只是一個空殼而已。對于創業者而言,借助地產型眾創空間可能在創業前期節省了開支,但卻沒有真正得到創業孵化上的幫助。
創客更看重軟實力
開發商開發的創客地產,如果僅僅包裝一個創客概念,還是只停留在賣房子和提供一個辦公場地的傳統思維上,而忽略了為創業者解決培訓、融資、社交等痛點,那就不能算眾創空間。眾創空間都會提出創業導師培訓、融資對接、事務代辦等服務,但是,真正到執行層面,創業者會發現那些所謂的大咖導師一年也露不了幾回面,融資對接也成了形式。
缺少成熟的投資人團隊和創業輔導團隊,導致很多眾創空間不能提供創業者需要的各項服務, 賺錢還是要靠賣房子、賺房租和賣咖啡。發展“眾創空間”,不是“大興土木”搞建設,聞名全國的3W咖啡之所以成功,從來不是因為賣咖啡,而是形成了創新傳媒、孵化器、基金、人才招聘等服務品牌,為創業者提供交流空間、辦公空間、種子輪投資、人才招聘等系列服務,解決了創業者的諸多痛點。
筆者認為構建眾創空間,離不開創新文化,要有一個從創意到創新,再到創業、創優集合場地到政策等要素的全方位推進生態圈。開發商要通過這種系統,更好地運用市場化力量,銳意改革、通過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來協調整合創業創新所需的各種資源要素,幫助廣大創業者成功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