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劇作家沈自徵,蘇州府吳江人,字君庸,根據宋朝和州人士“杜默大哭感項靈”的傳說,撰寫了一部雜劇,名叫《霸亭秋》,其正名為:“楚項王淚濕泥人臉,杜秀才痛哭霸秋亭”。這部戲在當時流傳甚廣,影響很大。明代祁彪佳在《遠山堂劇品》中曾經以“妙品”二字來評贊《霸亭秋》:“傳奇取人笑易,取人哭難。有杜秀才之哭,而項王帳下之泣,千載再見。有沈居士之哭,即聞者亦唏噓欲絕矣。長歌可以當哭,信然。”清人對這部戲也有較好的評說:“《霸亭秋》雜劇,演其實矣”(清·焦循《劇說》卷三)。這部戲之所以有很大的影響,其根本原因在于和州地區這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這個傳說又因北宋人士杜默而起。
杜默(1019—約1085年),字師雄,和縣南義鄉豐山杜村人,北宋著名詩豪。他自幼聰慧,攻讀經史,喜愛詩文。20歲時游學開封,曾任武成軍節度判官,后任秘閣校勘。與詩人歐陽修、石曼卿結為好友,感情篤深,往來密切。其師石介作詩曰:“曼卿豪于詩,永叔豪于詞,師雄歌亦豪,三人宜同稱”。所以在當時有“三豪”之說。然而,杜默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無奈當朝不識,得不到認可,屢試不第,他又不愿追逐名利,將官位看得很淡,在北宋康定元年(1040年),毅然辭官回到故里。在回歸故里的時候,杜默特意購置了玉碟梅六株,植于屋旁,悉心呵護,精心培育,終于培養出了名傳天下的梅花。在故里平常的日子里,杜默與鄉里的朋友們,一起飲酒,一塊賦詩,一同賞梅,一道消遣。
有一年,杜默酒后來到烏江拜謁項王廟。他走進廟里,步履有些蹣跚,在管香火的廟祝引導下,前來上香作揖拜謁。杜默看見廟里前賢憑吊的詩文塞滿了殿堂,看見霸王的塑像依然威風凜凜,不減當年。他頓時心潮起伏,感慨萬千,他想到了項羽力拔山兮,舉鼎過頭;他想到了虞姬倒于帳底,凄慘身亡;他想到了霸王走投無路,拔劍自刎。同時,他也想到了自己才華橫溢,當朝不識,終究不第。杜默想得很多,往事就像天上的云朵一樣,在他眼里飄過去一朵,又飄過來一朵,杜默這樣想著,越想越悲憤,越想越傷心。杜默乘著酒醉神亂,慢慢地爬上了神座,雙手緊緊抱著項羽的頸脖,傷心至極,涕淚滿面,他大聲地訴道:“大王有相虧者,英雄如大王而不得天下,文章如杜默而屢試不中。”杜默越訴越悲,越哭越凄,進而放聲慟哭,淚如泉涌。廟祝站在一旁也被深深感動了,他生怕這樣哭下去對亡靈不敬,于是連扶帶拉地將杜默從神座上扶下來,兩手扶著他走出了大殿。來到殿外,杜默還處在深深的悲痛之中,坐在殿外依舊大哭不止。
這時,廟祝轉身進殿察看霸王塑像有沒有被損壞,他舉起香燭,借著燭光向神像一看,不禁愕然地大叫起來:“項王感動矣,亦淚濕滿面!”
于是,有了這個傳說,才有了明代戲劇家沈君庸所編寫的雜劇《霸亭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