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探花名叫鮑源深,字華潭,號穆堂,和州西梁山鎮人。
同治年間,穆宗皇帝把他調任山西為巡撫。鮑探花到山西上任不久。有一天,差役稟報:“大人,外面來了一個衣服襤褸的鄉下人,說他是您家鄉陳橋洲人,名叫陳平凡,有事要求見您。”
鮑探花聽了,立即傳令,召他相見。兩人一見面,感到十分親熱。并問:“陳兄弟,你有何事找我,你可實話實說吧!”陳平凡說:“你現在做了大官,求你給我找個差事干干。”鮑探花說:“你一字不識,能干什么事呢?”陳平凡說:“望念我們是從小舊情,隨您給我什么差事干干都可以,哪怕是掃地抹桌子也可以,只要能掙到錢就行。”
鮑探花點點頭道:“你是想發財嗎?”陳平凡笑著說:“您自己做這大官也未發財,我怎么能發什么財呢!”鮑探花說:“我自己不會發財,但能挑人發財。你們陳橋洲有個民謠:‘住家住在陳橋洲,一年四季水來漚,心想搬到山頭上(西梁山)住,舍不得蔞蒿馬蘭頭’。你要是能聽我的話,趕快回家帶你老婆孩子,就在你家屋前屋后的田埂上,打到幾百斤蔞蒿運來,包你有人要。如果賣得快,論兩講價,一斤蔞蒿值幾斤豬肉錢,越快越好。運來時,你們就住在衙門對面客棧里,并要及時的告訴我,我會叫人去買的。”
陳平凡聽了,心中感到又驚又喜,問:“我把這此野草蔞蒿運來,要是沒人買,那怎么辦呢?搞不好回家盤纏錢也沒有了。”鮑探花說:“我既然叫你這樣做,總有把握的。賣不掉,盤纏錢和棧房錢都由我給。”
一天,陳平凡把蔞蒿夜以繼日地運來后,連夜就告訴了鮑探花。他知道后,連夜就寫好請帖,第二天一早就邀請地方紳士以及所屬州、縣官員到府衙來赴宴。他們接到請帖,心中感到惶恐不安,都知道他是新上任的巡撫大人,誰不懼怕呢?大家隨即就到府衙來叩拜。鮑大人說:“我初上任,要各位協助辦事。因此,我才宴請諸位,互相認識認識。”
大家聽到這話,異口同聲地說:鮑大人,應當我們先請您才對的。”這時,大家爭先恐后地說:“明天我先請,后天他請……”鮑大人說:“慢慌慢慌,我有話先講在明,你們請我吃飯,宜素不宜葷,只要幾碗素菜就行了。”眾人聽了,不解其意思,請問大人:“不知大人喜愛吃什么樣素菜,只要能辦到,我們決不會做吝嗇鬼。”
鮑大人笑著說:“你們既然這樣,那我就麻煩大家了,只要準備一樣蔞蒿就行了。這是我家鄉的名菜,我最喜愛吃。據說今天有人運來了蔞蒿,不知道住在哪個客棧里,我未來得及買點炒炒請大家嘗嘗口味呢!望你們買一些。這個菜能放幾天不得壞。買的時候可問賣菜人怎么搞法,怎么保存,怎么燒,他會告訴你們做法。別的幾樣素菜,由你們自己去選擇。”
就這樣不到兩天的時間,陳平凡運來的蔞蒿全部賣光了,他前來向鮑探花叩謝。鮑探花笑著說:“你這下發了財吧!”陳平凡笑嘻嘻地說:“發了點小財。”鮑探花說:“要想發財,必須勤勞。每一個人一定要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靠人靠天靠祖上,算不得是好漢!”此事在鮑探花的家鄉,直到現在還在人們口頭上流傳著。
己的汗,靠人靠天靠祖上,算不得是好漢!”此事在鮑探花的家鄉,直到現在還在人們口頭上流傳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