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集團正面回應南京昌健譽嘉風波:永遠不做商業地產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唐唯珂 深圳報道
上市的華大基因(92.300, -10.26, -10.00%)只是華大集團的一個子公司,集團還包括研究院、學院、學術期刊GigaScience、智造(測序儀研制)、農業、司法、健康等板塊。
旗下上市子公司早已“C位出道”的華大基因集團(以下簡稱“華大”)一波未落一波又起。此前,圍繞公司的偽科技圈地搞房地產、上市公司研發投入受質疑,解禁潮考驗將襲等風波一直不斷。
華大集團方面已發布聲明,澄清了相關事實,并已尋求法律途徑追究誹謗方的法律責任。7月10日,華大集團首席執行官徐訊在深圳國家基因庫對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內的媒體對“南京昌健譽嘉”事件做出正面回應。
“華大集團和華大研究院早期以科研、技術背景為主,在早期商業化運作上確實缺乏經驗。事件的產生與企業商業管理經驗不足有關。早期我們希望通過一些社會化的服務來為基因庫運營經費提供支持,也尋找了一些細胞運營公司進行合作。在對業務合作伙伴選擇和管理上不夠嚴謹,導致合作方違約情況未能得到有效的預防。”徐訊坦誠到。
緣起商業化嘗試
資料顯示,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原“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簡稱”,簡稱“研究院”)作為深圳國家基因庫運營方,自2015年12月起至2017年6月止,在探索細胞存儲業務及服務的過程中,前后合計與11家第三方合作方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
“意識到商業化運營可能帶來的問題之后,我們已經給11家合作伙伴發了解約函,其中4家已經完成解約過程,另外數家仍在進行洽談。”徐訊說道,“華大集團在進行內部審視及檢討后,為維護深圳國家基因庫和研究院的品牌形象,同時考慮到業務的延續性,單獨成立了從事細胞存儲業務的服務機構,并著手安排與第三方合作方改簽技術服務協議。研究院不再直接從事商業運營。”
法務與知識產權中心總監韋煒補充道:“未來我們更多仍是聚焦于研發能力,而商業部分則成立細胞公司。按照合同轉簽將是第一步動作。履約的合作伙伴轉到細胞公司,不轉約的則依法進行商業談判,協商解決。針對“舉報方”私刻章造假的問題我們也已經交由玄武區司法機構處理,希望盡快給大家一個滿意的答復。”
針對打著生物科技企業的幌子發展房地產的質疑,徐訊則明確回應:“無論是出于一個正常機構科研和產業的角度來說,我們需要有生存的地方,但是并不能說華大就是要做房地產。華大堅定基因科技這條路,永遠不做商業地產。集團不會把商業地產作為可能發展的路徑之一”
華大集團執行副總裁,首席人才官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出的房地產企業通過生物醫藥企業拿地的質疑表示:“希望大家相信華大,華大不會做房地產。華大如果早想圈地早就放棄很多機會了,汪建董事長一直都不主張員工買房,他94年回國至今也僅在北京購買過房,深圳至今都沒有房產。華大倡導的是能夠形成像硅谷一樣的產業集群。”
回應科研團隊質疑
對于備受質疑的首席科學家是高中學歷,徐訊也對記者明確回應:“華大的科研團隊各種學歷都有,我們確實有高中畢業生主持千萬級項目,也有90多歲,獲得國家科學進步獎的老專家仍然堅守在一線。頂級的科研公司不能以學歷和資歷去定義人才,無法用社會常規評價束縛一個領先的科研企業。”
據華大方面透露,他們并沒有首席科學家這個稱謂,其科研團隊充分支持年輕團隊的發展。目前華大共有7000員工,平均年齡30歲,其中2000多名均為科研人員。
“華大的主要研發投入也仍在研發方面,上市公司層面專注下游應用、臨床方面研發,集團層面不斷加強核心工具研發。”徐訊補充道,“華大的創始人和管理層都是技術科研出身,資本市場有誤解是正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明白行業細節。基因科技造福人類是我們不變的初衷。”
據華大方面透露,就在上月底,于去年10月發布的兩款基因測序儀通過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的審查,獲得了醫療器械注冊證。“華大在上游基因測序儀領域已經處于領先水平,尤其在臨床應用領域,測序重復率不到百分之五,在基因組學科學產業,我們真正意義上能夠實現自主掌控,不受其他方面控制。中國真正能在熱點行業獲得優勢的正是基因領域。”
責任編輯:王瀟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