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經濟格局不斷演變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海外建廠。這一決策背后,風險驅動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了解這些因素,對于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戰略布局和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一、政策因素:強制限制與優惠吸引
(一)美國政策導向
以美國為例,其通過一系列法案和行政令對企業海外建廠產生了重大影響。例如《通脹削減法案》等,這類政策具有雙重效應。
一方面,通過實施各種限制措施,如限制中國區域生產的產品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這就迫使相關企業不得不考慮去美國建廠,以維持其在美國市場的份額。
另一方面,美國又推出諸多優惠政策,包括提供優惠、稅收減免等,吸引各類制造業向其本土集中。這使得企業在權衡利弊后,可能會因這些誘人的政策而選擇海外建廠。
(二)代表性法案政策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海外建廠相關強制性或優惠性法案和行政令:
日期 | 法案與政策 | 核心內容 / 關鍵詞 | 重要性 |
---|---|---|---|
2017年12月 | 《減稅和就業法案》 | 降低企業所得稅 | ★★ |
2018年11 月 | 《美墨加三國協議》 | 更嚴格限制汽車原產地 | ★★★ |
2019年7 月 | 《關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美國制造產品和材料》的行政令 | 提高美國本土材料成本比例 | ★ |
2021年1 月 | 《關于確保未來由美國工人在美國制造》的行政令 | 要求美國政府最大限度使用美國生產的商品及勞動力 | ★★ |
2021年 2 月 | 《美國供應鏈》的行政令 | 要求美國政府評估供應鏈風險,重振制造業 | ★ |
2021年11 月 | 《基礎設施投資與就業法》 | 為能源、水、交通和建筑領域的基礎設施項目提供支持 | ★ |
2022年8 月 | 《2022 年芯片與科學法》 |
1)提供資金以及投資稅減免 2)禁止部分企業在中國等國家擴建 |
★★★ |
2022年 8 月 | 《通脹削減法案》 |
1)補貼投資氣候變化和能源安全領域 2)產業鏈本土化比例要求 |
★★★ |
資料來源:美國政府官網,加拿大政府官網,國聯證券研究所
這些法案和行政令從不同角度影響著企業的決策,促使企業在海外建廠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政策因素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二、貿易摩擦風險:海外建廠的避險策略
(一)逆全球化背景下的貿易風險
隨著逆全球化進程的逐步推進,以及美國對制造業回流的強烈訴求,美國進口政策的不確定性日益增強。這使得中國出口企業面臨著愈發嚴峻的經營風險,貿易摩擦頻繁發生,關稅壁壘不斷提高,企業產品出口受阻。
(二)海外建廠的優勢
為了規避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海外建廠成為企業的較優選擇。通過在目標市場或其他地區建立工廠,企業可以繞開貿易壁壘,實現本地化生產和銷售,從而降低因貿易政策變動而帶來的經營風險。例如,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或其他海外市場,企業能夠在當地直接供應產品,減少了因進出口貿易摩擦導致的成本增加和市場份額下降的風險。
三、宏觀經濟風險:分散與降低的有效途徑
(一)疫情沖擊下的企業表現
企業通過海外建廠還可以分散、降低宏觀經濟風險,如疫情沖擊的影響等。對比海外建廠企業和未建廠企業的營收增速指標可以發現,在疫情期間,建廠企業受到的沖擊影響相對更小。
(二)多地協同生產的好處
事實上,如果企業能夠實現多地協同生產,其受地緣政治風險、局部突發事件的影響自然會減小。例如,當某個地區受到疫情、自然災害或政治動蕩等影響時,其他地區的生產基地可以繼續維持生產,保障企業的整體供應鏈穩定,從而降低企業因單一地區風險而遭受的損失,提高企業的抗風險能力,確保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宏觀經濟環境中能夠保持相對穩定的發展態勢。
海外建廠是企業在面對政策限制、貿易摩擦和宏觀經濟風險等多種因素時的戰略選擇。企業需要綜合考慮各種風險驅動因素,權衡利弊,制定合理的海外建廠策略,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只有敏銳洞察風險,積極應對挑戰,企業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立足并取得長遠發展。

